【新2会员管理端10888 | 分享】在城市更新中用文化延续城市根脉-新2会员管理端10888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新2会员管理端10888






      【新2会员管理端10888 | 分享】在城市更新中用文化延续城市根脉
      时间:2020-08-31 作者:新2会员管理端10888控股集团 分类:公司动态 浏览:1219次

      城市改造不仅停留于表面形式的更新改造,仅解决一些物质和社会性表象的问题 ,而是探寻其深层结构性问题,解决城市衰退的根本矛盾;城市改造政策的重点是使原有旧建筑通过更新改造 ,达到功能转化,从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城市改造既要注重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 ,同时也要注重建筑特有意象和性格以及区域特色的保护与创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习近平指出 ,长三角区域城市开发建设早 、旧城区多,改造任务很重,这件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同时,不能一律大拆大建 ,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 ,避免“千城一面 、万楼一貌”。


      江南文化作为共同的历史沉淀和精神纽带,使得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一个在经济上、文化上结合紧密的区域共同体。历史风貌是一个城市的独特印记 ,历史建筑构成可阅读的城市肌理,老建筑见证了城市历史、镌刻了城市记忆、延续了城市文脉,应当在改造的过程当中倍加珍惜,加强保护 。


      旧城改造以“留”为先


      长三角区域城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先城市群,大部分城市开发建设早、旧城区多,旧区改造工作成为城市升级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


      01
      上海:“留改拆”,“留”放在第一位


      过去,上海旧区改造工作“拆改留”并举 ,以拆为主 ,速度为先。自2017年开始,上海明确提倡“留改拆”,“留”放在第一位 ,为城市留住文脉,留住城市风貌,让街区可以漫步 ,让建筑可以阅读,让城市富有温度 。


      上海住建委的最新数据显示 ,今年实际安排旧改正式项目46个 ,共计75万平方米、3.5万户 。到6月底,上海可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约37万平方米、居民约1.7万户,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 、任务过半。

      图片来源于乐游上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去年9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决定,该决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关于修改该条例的决定共15条 ,聚焦“扩大保护范围、强化政府责任、完善保护措施、促进活化利用”四个重点问题,充分体现 “深化城市有机更新 、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和“留改拆并举 ,以保护保留为主”的工作要求,注重城市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 。


      值得关注的是 ,条例新增风貌保护街坊 、风貌保护道路、风貌保护河道的认定条件,相关保护规划的效力和具体内容等规定 ,并将“与重要历史事件 、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建筑”作为可以认定为优秀历史建筑的情形之一。


      为进一步严格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明确禁止在优秀历史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设施 ,严格控制设置其他外部设施 ;为进一步鼓励和督促优秀历史建筑所有人积极履行修缮义务 ,一方面新增履行修缮义务的建筑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可以向区人民政府申请资金补助的规定 ;另一方面新增对未履行相应修缮义务的情形 ,相关部门可以在不动产登记簿进行记载的规定。

      图片来源于乐游上海 ,上海豫园 


      活化利用是新增加的原则要求。修改决定明确,市、区人民政府鼓励通过设施完善、功能调整、环境优化等方式,在符合保护要求和尊重居民生活形态的基础上,发挥保护对象在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游览、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促进活化利用。


      城市更新,文化才是内核


      黄浦江 、苏州河都是上海的母亲河 。推动“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 ,还水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观于民,是人民的呼声。黄浦江两岸贯通后,全市人民反响热烈 。习近平在今年新年贺词中还特别提到:“黄浦江两岸物阜民丰 、流光溢彩。”


      苏州河岸线和黄浦江岸线有些不同,它贯穿市区,两岸有不少单位和居民区 ,在贯通的同时,将统筹考虑苏州河防汛 、航运等功能,打造更多的亲水平台和空间 ,同时要注重把滨水区域与纵深的公园 、绿地和文创园区等贯通连接起来,打造成集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景观空间于一体的“生活秀带”。

      图片来源于上观新闻,苏州河沿岸 


      城市风貌是城市气质和性格的外在表现,它体现着该城市的历史 、文化、传统以及市民对生活的态度,是对该城市精神生活的生动概括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


      01
      上海:利用文化复苏城市空间


      以上海城市为载体的海派文化 ,正是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兴起而逐渐形成的,上海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营造的建筑和街区显示了这座城市特有的风貌 ,这是催生、培育海派文化得天独厚的土壤 。


      习近平曾多次阐述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和对策,他提到,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 、平面协调性 、风貌整体性 、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图片来源于上海长宁文旅,延安西路1262号的上生·新所

      利用文化复苏城市空间的复合型城市更新案例,如今在上海随处可见。比如,坐落在延安西路1262号的上生·新所。这个依托于原上海生物制药厂、孙科别墅等实施改造更新的园区,将文化艺术生活圈、可阅读的番禺路建筑、可漫步的街道、可感受城市温度的公园糅合在一起。网红精品店、文化书店、健身馆 、商务办公等现实功能在同一个空间里紧凑而和谐地共处。


      02
      苏州 :再现江南水乡风貌


      长三角的诸多城市都有悠久历史与独特文脉。水道纵横、渔船星数一直是苏州最有标志性的美景之一。今年3月 ,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片区内 ,消失近半个世纪的中张家巷河通水“重生” ,再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苏州城区人口剧增。为了增加人流车流的通道,满足建新校、办新厂的土地之需,苏州先后填埋了20多条城中河道 ,中张家巷河也难以幸免。填河虽带动经济发展 ,但代价也接踵而至,不仅带来河水黑臭等环境问题,更严重的是曾致使苏州古城被淹。


      从2005年项目选址,到2020年607米河道全线通水,苏州用了15年的时间,耗资超过2000万元恢复了当年几个月被填平的中张家巷河。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恢复中张家巷河 ,传承水文化,让今天的苏州更显古城风韵和时代风貌 。


      图片来源于美苏263,张家港运河镇山北段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一系列基于城市独特基因的创新探索。譬如杭州西北部的良渚文化村 ,以良渚文化为契机 ,培植新城市文化 。很难想象 ,在空间内 ,良渚博物院、美丽洲教堂、大雄寺、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彻天彻地童玩中心等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不同文化形态就这样交织在一起,给居民带去了一种在历史中实践都市生活的独特体验 。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更新的许多问题日益凸显。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城市可以从容的跨着步子和时代一起前行。如今从伦敦到纽约,从上海到北京  ,在这样的超级都市里面,所有事物的更新都在急速推进,如何让城市的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成为各地的共同课题。

      图片来源于乐游上海,上海马勒别墅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改造不仅重视老旧建筑改造的经济价值,更注重其在城市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意义;城市改造不仅停留于表面形式的更新改造,仅解决一些物质和社会性表象的问题,而是探寻其深层结构性问题,解决城市衰退的根本矛盾 ;城市改造政策的重点是使原有旧建筑通过更新改造,达到功能转化 ,从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城市改造既要注重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同时也要注重建筑特有意象和性格以及区域特色的保护与创造。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特的印记,是城市最好的底色,承载着城市历史 ,体现着城市品格,凝聚着城市精神。


      正如习近平强调的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 ,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 ,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化在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XML地图